第四章 节 孤篇盖全唐(2/3)
作品:《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如何能与你相见呢?“雁”和“鱼”在古代都和相思有关,古人把木片刻成鱼型,两片一合,中间夹书信,外边系红绸,鱼就是信封。成语有“鸿雁传书”,古诗中有“为我双鲤鱼”的句子。
接下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世人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思妇一天天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便自然进入了梦境,这几句写她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一在北方的“碣石”一在南方的“潇、湘”,地北天南,空间距离越远,心理距离就会越近,思念之情便又加深一层。想到这里,诗人早已是归心似箭了,诗的最后两句说: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回家了!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全诗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暗含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只要读过这首诗的人,一提起它,心中都会浮现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景,脑中迅速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正如一幅浩瀚深邃、恬静淡雅的巨幅水墨画卷,给人以绝美的感受。
这区区一首诗,竟囊括了人生中无数最美好的良辰美景明媚的春光、浩荡的江河、茂盛的花林、皎洁的月光、朦胧的夜色、动人的相思、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有春潮、波光、花林、沙滩、夜空、白云、青枫、闺阁、镜台、海雾;有月生、月悬、月斜、月落,有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最终营造出的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静到动宁静幽远的氛围,用大气磅礴的手法描绘了春江月夜的大自然美景和人性情爱之美。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滔滔不绝的江流,香味扑鼻的花林,永恒明亮的月光,万物梦幻般的银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黑白相辅、虚实相生,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凄凉,静谧孤绝的意境美。
中国古代的写景诗纷繁多姿,意韵生动,主要通过营造意境来表达感情,因此不管是在诗的创作过程中还是在其解读过程中都涉及最多的心智和认知因素。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诗人表达意境的过程就是用简短的语言构建一幅图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普通的自然事物或身体感受被赋予更深层的意义,读者解读的过程则是通过诗歌的语言对大脑中原有的意象进行激活的过程。因此单纯从传统的修辞和语义的角度来研究诗歌,尤其是写景诗是远远不够的,考虑到写景诗的绘画艺术效果,就不难发现: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分析写景诗,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后来先灵派科学家能直接以脑电波声光电图像转化器解析转化各星系不同的语言,并以此为契机,发明了以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为信息加密传递工具在星际战役远程通信中使用,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景和情是很难分开的,写景中含情,抒情中又含有人对美的思索,对理想的思考,珍惜生命的美好。淡淡的相思之情中,在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感慨之中,包含着人们对亲情和爱情的追求,包含着人类对幸福的追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 最新章节第四章 节 孤篇盖全唐,网址:https://www.555t.org/10239/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