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熟能生巧(1/2)
作品:《国潮1980》天底下的事儿,几乎样样都逃不过熟能生巧的规律。>
就比如街道缝纫社的那些临时工。>
尽管大家都没受过正规的服装制作培训,使用的还都是家用的缝纫机。>
可由于质量监督制度管得严,没人敢敷衍。>
再加上缝纫机转轮里,滚动的是每一个人摆脱经济窘况的希望,大家干活的积极性也没法不旺盛。>
于是时间一长,勤能补拙。>
每个人做出的活儿,除了速度要慢点,质量上绝不逊色于电动的工业缝纫机,或者是红联厂那样的服装大厂。>
苏锦更是个中翘楚。>
他通过在缝纫社的历练,几乎天天都在将裁剪、制版的手艺提高着。>
就连他的父亲苏慎针都难得地夸了他基本功的飞速进步。>
说本以为他总得到三十岁,祖传的手艺才能拿出来给人看的。>
没想到如今的他已经够格独自进宅门府门量体裁衣的了。>
除了绣活儿还差着火候,其他方面,应该不至于砸了苏家的招牌。>
还有宁卫民手下那四大金牌销售,干的时间长了。>
怎么一眼分辨出最容易掏钱的顾客,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商品卖出去。>
对这几个姑娘来说,也成了驾轻就熟的本能。>
比方说,遇到那种自认为有点钱也有点魅力的男性。>
她们都能用三言两语,让对方立马晕菜,不知身在何处了。>
特别是那种带着女孩来逛的男人,原本只想逛逛,是只看不买的那一种。>
可只要她们的微笑和说辞配合在一起。>
那就是一颗颗从嘴里射出去的软钉子,能直接刺进这些人的自尊心要害。>
男人都好面子,不买肯定不行,要买还不能太抠。>
于是乎,不花个千八百的,是肯定出不了店门的。>
几乎每一天,姑娘们私下里都会彼此绘声绘色地彼此交流店里发生的趣事。>
专讲那些被她们整得五迷三道的假有钱人,是怎么硬装着大方,实则肉疼的掏钱。>
然后再一起哈哈大笑。>
就连张士慧带着谭大姐经营烟酒店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今的谭大姐,不但看店、打扫样样到位。>
而且几乎每次都能用热情的话语和端茶倒水的殷勤劲儿,把上门来想卖烟酒顾客留住。>
非常称职的兼任起了接待员和秘书的活儿。>
甚至随着经验的丰富,有时候她自己就能独挑大梁,谈成对行情较有把握的烟酒回购生意。>
张士慧的进步那更是了得。>
在宁卫民有意安排下,自从去听了康术德几堂课。>
这小子就非常迅速地掌握了和上层人士打交道的窍门。>
明白了怎么才能说出让上层人士既爱听又放心的话来。>
应该说,回收高档烟酒的生意,其实和当年“打小鼓”出入宅门府门收旧货,是有较大共同性的。>
但又简单许多。>
因为目前这行还没有竞争对手,货品除了烟就是酒,也不存在买着假货“打眼”的可能性。>
张士慧只要学会怎么用人情“勾”住老主顾,又怎么用话“架上秧子”得着便宜的基本套路。>
就已经足够在这行里如鱼得水,无往不利的了。>
但如果就是这样的话,还真是有点小觑了张士慧了。>
因为他最值得称道的,其实是他那天生对利润敏锐,时刻都在琢磨生意的心思。>
这不,那么多人去莫斯科餐厅吃饭,都没发现的商机,就硬是被他给发现了。>
敢情莫斯科餐厅的物资供给,打餐厅开业起,就一直是由中央直管特殊供应渠道负责的。>
即使是三年困难时期,这里的肉食、奶制品也没断顿儿。>
别处买不到的茅台,这里其实一直就有,而且还相当的便宜。>
完全是官价对外销售的,只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罢了。>
唯一的前提条件就是,一桌客人得在这里点餐超过五元钱,才能买一瓶茅台酒喝。>
这个制度,想必是源自茅台酒当年售价一块多钱的时候。>
如今明显已经不合时宜了,但偏偏还在执行着。>
于是这就给张士慧提供了可钻的空子。>
就因为带着刘炜敬去动物园玩了一次,顺便在“老莫”吃了顿饭,张士慧从此就爱上这里了。>
打这儿起,没事儿他就带着老婆骑着他那“小屁驴子”来“老莫”搓一顿。>
吃什么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国潮1980 最新章节第四百四十三章熟能生巧,网址:https://www.555t.org/1/443.html